养心殿(养心殿的知识分享)
养心殿,明代嘉靖年建,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清初顺治皇帝病逝于此地。康熙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养心殿后,造办处的各作坊遂逐渐迁出内廷,这里就一直作为清代皇帝的寝宫,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为一组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一直到溥仪出宫,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
1、基本介绍
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7间,通面阔36m,进深3间,通进深12m。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前檐檐柱位,每间各加方柱两根,外观似9间。养心殿的名字出自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意思就是:''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减少欲望。'为了改善采光,养心殿成为紫禁城中第一个装上玻璃的宫殿。皇帝的宝座设在明间正中,上悬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明间东侧的“东暖阁”内设宝座,向西,这里曾经是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处。明间西侧的西暖阁则分隔为数室,有皇帝看阅奏折、与大臣秘谈的小室,曰“勤政亲贤”,有乾隆皇帝的读书处三希堂,还有小佛堂、梅坞,是专为皇帝供佛、休息的地方。
养心殿的后殿是皇帝的寝宫,共有五间,东西稍间为寝室,各设有床,皇帝可随意居住。后殿两侧各有耳房五间,东五间为皇后随居之处,西五间为贵妃等人居住。同治年间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慈安住在东侧的“体顺堂”,慈禧住在西侧的“燕禧堂”,随时登临前堂,处理政务,确实十分方便。寝宫两侧各设有围房十余间,房间矮小,陈设简单,是供妃嫔等人随侍时临时居住的地方。
养心殿前有琉璃门,曰“养心门”,门外有一东西狭长的院落,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此添建连房三座,房高不过墙,进深不足4m,为宫中太监、侍卫及值班官员的值宿之所。
现为宫廷原状陈列。
2、历史沿革
养心殿,明代嘉靖年建,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清初顺治皇帝病逝于此地。紫禁城的建造者只把养心殿作为一座为皇帝临时休息而设的宫殿,仅此而已。康熙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养心殿是一独立的院落,南北长约63米,东西宽约80米,占地5000平方米。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36m,进深3间,通进深12m。黄琉璃瓦歇山顶,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
该殿清雍正时重修。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间,皇帝多在这里居住和进行日常活动。正厅设有宝座、御案。宝座后设有书架,藏有历代皇帝有关“治国”经验、教训的著述,专为传给新皇帝阅读。一些官员在提拔、调动之前常被领到这里觐见皇帝,这种仪式叫“引见”。西间是皇帝批阅奏折,以及同军机大臣策划军政活动的要地。
一个节俭的表率,但毕竟变成了皇帝寝宫,养心殿的陈设也越来越奢华。到了晚清,殿内陈设品竟达七百八十余件!从雍正皇朝明代和清代初期,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据说康熙皇帝死后,他的儿子雍正为了表示守孝,没有入住乾清宫,而是居住于养心殿。后来,雍正皇帝就把养心殿作为他的寝宫,没有再搬到乾清宫。另一原因,雍正入住当时陈设朴素的养心殿,是想为天下人做开始到宣统皇朝为止,清代共有八个皇帝居住于养心殿。顺治、乾隆和同治三个皇帝死于养心殿。
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间,皇帝多在这里进行日常活动,包括处理政务。养心殿的前殿是皇帝处理政务、接见大臣、学习与休息的场所。正门设有宝座和御案,还有书橱,内藏历代皇帝治国经验教训等记载与书籍等。清代皇帝经常在这里召见大臣,有时也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臣。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康熙皇帝在这里接见过罗马教皇使臣嘉乐,亲自接过嘉乐所进的教皇表章,并赐给嘉乐若干衣物用具等。养心殿外院的矮小房屋是太监值班的处所,官员们就在这里等候皇帝召见。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死后,西太后施展计谋除掉了辅政八大臣,从而得以控制皇权。在同治和光绪皇帝年幼时,养心殿前殿的东暖阁,曾是西太后(慈禧太后)和东太后(慈安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当时小皇帝坐于前座,西太后坐于后座,两座之间由一道黄色纱帘隔开。所有的决策就由黄色纱帘后的西太后作出。西太后以"垂帘听政"的方式,统治中国达四十八年之久。
3、建筑格局
西面布局
乾清宫前西出月华门,为西一长街,门正对面为琉璃随墙门——遵义门,又称膳房门。进门正对面为黄色琉璃照壁,其后为养心殿第一进东西横长的院落,院内西侧、东南、东北墙根下为连檐通脊的廊房3间,共34间。建于乾隆15年,为太监的值房。
南面布局
南面正中为养心门,坐北朝南。歇山顶黄琉璃瓦门楼,进门为木照壁,牌楼式,中间为隔扇门可开启,但是平时不开只有皇帝进出养心殿的时候才开。绕过照壁是养心殿的正殿,南北长63米余,东西宽近80米,面积5000平方米。整个院落分前院(养心殿前殿)和后院(后寝殿)。
正殿面
正殿面阔7间(36米),进深3间(12米),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正间和西次间、西稍间前出卷棚悬山顶抱厦,正中三间为一敞间,上书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四个大字,屏风背后有通往后殿的两小门,曰恬澈、安敦。北墙设书隔,东西按板墙壁与东西暖阁相隔,墙南各有一门通往东西暖阁。
东暖阁
东暖阁就是东次间和梢间,分南北向前后两室,以隔扇分割。南室靠窗为一通炕,东壁西向为前后两重宝座,是清末慈禧和慈安垂帘听政的地方。东暖阁西南原有御笔“明窗”,为皇帝每年元旦开笔之处。北室虚分东西两室,东1间小室无窗,靠北墙为床,为皇帝斋戒时的寝宫,此室有仙楼,原为供佛处。西室靠北位窗,西小间北窗下设宝座,有匾“随安室”、“寄所托”等,为皇帝御笔。后“随安室”匾移到了东小室寝宫床上。“寄所托”原为后室之中室,清末改为“寿寓春晖”。
西暖阁
西暖阁就是西次间和梢间,分南北前后两室,前室西为“三希堂”,额为乾隆御笔,因内储晋代书法大家王氏的三张书帖而得名。东墙有小门通中室——勤政亲贤,匾额为雍正御笔,南为窗,北设宝座,为皇帝召见大臣之处。为保密,南窗外抱厦设木围墙。东为夹道,有门通后室。后室也隔有小室,西室曰“长春书屋”,东室为“无倦斋”,乾隆间设佛堂于此,养心殿西耳殿为“梅坞”,为乾隆39年添建。殿面南,1间,黄琉璃瓦硬山顶。
前殿东配殿
前殿东配殿,明建,面阔五间前出廊,黄琉璃瓦硬山顶。初名为“覆仁斋”。明间开门,东西次间、梢间为槛窗。西配殿规制同东配殿,,初名“一德轩”。东西配殿清代无殿名,雍正以后设佛堂于此,是皇帝专用佛堂。
后殿
穿过养心殿正间“安敦、恬澈”二小门为穿堂,直通后殿。后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明代曰“涵春室”,清代无殿额。正间额曰“乾元资始”靠北墙为一炕,正间南为穿堂与前殿正间相连,成工字殿。东西次间梢间为槛窗。西梢间为“华滋堂”内设床,西次间为南窗下设通炕,北墙设雕龙柜。东梢间为“自强不息”,内设床,床上额曰“又日新”。东次间靠北墙下设宝座,上额曰“天行健”。
体顺堂
后殿东耳房为“体顺堂”,明建,初明“隆禧馆”,雍正时,无殿额。咸丰赐名“绥覆殿”,后改为“同和殿”,光绪时改今名。面阔5间,前出廊,东与东围房相接,黄琉璃瓦硬山顶,为皇后所居。
燕喜堂
后殿西耳房为“燕喜堂”,明建,初明“臻祥馆”,雍正时,无殿额。咸丰赐名“平安室”,光绪时改今名。同体顺堂,为妃嫔所居。
东西耳房外有东西向的围房,6间前出廊。北接小房2间,与前殿东西配殿后围房相连。为妃嫔等待侍寝时的值房。
三希堂
养心殿的西套间原是皇帝读书和休息的地方。清朝乾隆皇帝得到了王珣的"泊远帖";连同他已经得到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并称为三件稀世珍宝。这处珍藏三件稀世珍宝的地方就被称为三希堂。三帖中《快雪时晴帖》现藏在台北,另两帖,现藏于故宫。
4、修复展示
2015年12月,养心殿启动了百余年来首次大修,距离养心殿上一次局部维修,已过去了35年。2016年3月17日养心殿修缮获匿名港商捐赠8000万元。2016年6月,故宫养心殿1890件文物搬家修复,3个月内撤陈完毕,预计2020年修复完成。
养心殿在故宫的古建筑群中举足轻重,晚清历史上著名的“垂帘听政”就发生在养心殿。此次修缮将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历史信息,并传承传统的修缮技艺。
2016年8月,记者从故宫博物院获悉,养心殿研究性修复项目科研课题全面启动,33个与养心殿相关的课题项目将为这次的修缮工作提供学术理论支撑。
从雍正帝开始,养心殿是清朝8位皇帝居住执政地,现存各类室内外陈设1890件,涉及铜器、玉器、瓷器、木器、书画、古籍等。不过长期以来,养心殿区域的建筑未进行系统的修缮保护,保存现状较差。
为了把养心殿修缮得更好,2016年4月,故宫博物院面向全院科研人员开展“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专项课题”申报工作,最终有33个课题获得立项,养心殿将伴随这些课题边研究边修缮。在33个立项的课题中,有的研究宫廷有关文物原状陈列,有的研究养心殿内的佛教与宗教类文物,还有与养心殿相关的政治、军事、文化事件研究等。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向记者介绍:“这次最大的特点是所有的修缮都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所有的部门都参与到研究中,并且把研究成果反馈到修缮当中,让研究过程更有依据。”养心殿将在2020年竣工向公众开放,“这个开放不会是之前的状况,之前养心殿我们只开放到了30%,届时要开放到90%。”
虽然到故宫参观养心殿要等到2020年,但在修缮完成之前,养心殿会换种形式跟公众见面,它将“走出”紫禁城。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告诉记者,为了使养心殿修缮过程中人们不远离它的文化,一系列的传播工作还将加大,比如要在几个场地进行陈列展览,第一站就是首都博物馆,“首博有个透明的室内临时展厅,能把养心殿中间那部分‘装进去’,按照原状布置,非常漂亮。”
在养心殿临时的“家”里,会有多少文物跟大家见面?记者了解到,目前设计工作还在进行中,文物能达200余件,首都博物馆的养心殿展览从2016年9月持续到2017年春天。
除首都博物馆,养心殿还会到另外4、5个地方“巡展”,具体地点尚在敲定中。
故宫的文创产品“萌翻”过很多人,此次养心殿修缮过程中相关部门也早已开始筹划,未来这些成果将伴随养心殿的展览进行传播。
5、数字体验
故宫博物院院庆92周年之际,“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在故宫端门数字馆全新亮相。“我们一方面让养心殿的真文物出门巡展,让外地的观众也能‘走进’养心殿,另一方面用数字技术,让养心殿‘活起来’,让年轻人更多地走进数字养心殿,走进传统文化。”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向媒体阐释了该展览的策划理念。
一台手机:文物和档案“活”了
注重开放性、多样性、体验性和互动性,是“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的一大亮点,也是全数字形态展览的一大优势。与以往单向被动式参观的展览不同,更加注重探索和体验,除设置了多种有趣的真人通关模式,更与观众手中的移动智能设备建立起关联,观众的手机在这里不仅仅是一台“照相机”,更可以参与到多种有趣的交互环节中,让线上与线下的联通变得妙趣横生。
展览选取养心殿生活中的“政务——文化——起居”元素,使用无需下载的“端门数字馆”导览小程序对观众进行个性化导览,同时利用小程序进行互动和积分记录。观众可以体验“召见大臣”,“朱批奏折”,“走进三希堂”,“鉴藏珍玩”,“亲制御膳”,“穿搭服饰”等活动,在游戏结束时根据积分揭晓“彩蛋”,度过内容丰富的浓缩的“养心殿的一天”。
VR技术:文化遗产“活”了
故宫对VR技术的探索起步于2000年,十余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故宫古建筑和文物三维数据。以这些准确而严谨的高精度数据结合交互技术,向观众完整、生动地传递故宫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风貌,再现紫禁城的金碧辉煌。
此次在虚拟的养心殿建筑中,观众可以自主地深度探索,从不同的视角看到养心殿建筑很多难得一见的细节。而这也适时地弥补了养心殿因研究性保护,项目暂时关闭给观众参观带来的遗憾。
除了建筑,展厅中还精选了陶瓷、玻璃等文物的高精度数字化模型,用交互的方式呈现其制作工艺、纹饰特点、使用方式等,以鲜活的方式实现寓教于乐的效果。数字多宝阁中琳琅满目的珍宝看得眼馋?不如将喜爱的文物从架子上“取”下,摆放在身后的三希堂中把玩,更可以直接放入手机中的多宝阁带回家。
互联网+:传统文化基因“活”了
本期数字展秉持“互联网+”的创新理念,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故宫里的“O2O”。线上部分以故宫博物院官方社交平台“微故宫”为主要舞台,从今年初开始便陆续推出“养心殿数字展”系列文化专题,通过图文、微视频等方式持续介绍养心殿在历史中的变迁故事,为观众缓缓打开养心殿的历史画卷。
线下部分则以故宫博物院端门为实体空间,推出“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让观众通过互动、游戏的方式,穿越历史,度过在“养心殿的一天”。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11月30日。
以上内容就是养心殿的知识分享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养心殿的相关知识,请收藏本网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