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
鲁杨
11月22日是小雪节气,沈阳降雪降温,最低温度达到-12℃。
11月18日,沈阳遭遇大雾天气。沈阳气象部门发布红色预警,沈阳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强浓雾天气。
民生连线采访视频 请扫二维码观看 主 播:李千惠 视 频:徐小凌 实习生:贺天榆
不久前,沈阳迎来190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冬季最强降雪过程,为此百姓对今冬天气情况格外关注。
11月24日,本报与市政务公开办联办的《民生连线》栏目邀请气象专家做客沈阳日报社5G直播间,就今冬天气情况、特大暴雪形成原因、大雾天气注意事项和拉尼娜事件等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并现场回答读者和网友提出的问题。
本期嘉宾
沈阳市气象台副台长 李崇
沈阳市气象台预报预警科科长 鲁杨
相关数据
入秋以来
沈阳天气情况如何
入秋以来,截至11月下旬:沈阳地区平均气温10.9℃,较历年同期(10.7℃)偏高0.2℃;平均降水量263.1毫米,是历年同期(105毫米)的2.5倍。
第一发布
今冬整体气温
较常年偏低
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
根据省气候中心意见:预计今年冬季(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沈阳市平均气温为-10.8℃~-9.8℃,较常年同期(-8.8℃)偏低1℃~2℃。气温季节内波动大,阶段性特征变化明显,前冬(2021年12月)气温略高,后冬(2022年1~2月)气温偏低。
冬季沈阳市平均降水量为20~25毫米,较常年同期(16.7毫米)偏多2~5成。今冬冷空气活动频繁,可能出现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极端低温、强寒潮、暴风雪等高影响灾害性天气过程。
鉴于影响气候的因素非常复杂,加之近期气候波动性增大,预测难度大,气象部门将密切监视天气气候变化,加强分析研究,及时对气候预测进行滚动订正。
关于史上最强特大暴雪 气象专家这样说
问:这场特大暴雪究竟有多大?
专家:受东北冷涡及地面气旋强烈发展影响,11月6日至10日,沈阳出现历史最强特大暴雪天气,主要降雪时段为7—9日。全市平均降雪量56.9毫米,城区平均降雪量44.4毫米,最大降雪量和最大小时降雪量均出现在辽中,分别为78.7毫米和8.1毫米,雨雪过程伴有7级瞬时大风、16℃以上的强降温、冰冻和弱雷电。
问:与2007年那场大暴雪相比,这场降雪如何?
专家:此次过程无论是平均降雪量、最大降雪量、24小时最大降雪量都远超2007年“3·04”降雪过程,是190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冬季最强降雪过程。依据《辽宁省气象灾害评估方法》,根据辽宁省决策气象服务中心意见,此次暴雪天气评估为全市一级暴雪灾害,属最严重级别。
问:这场暴雪是如何形成的?
专家:此次过程总体来看是多个天气系统迅猛发展,冷暖空气激烈交汇导致的。
具体分析,在500hPa高空,东北冷涡强烈发展,低槽东移北抬,引导地面气旋爆发性发展,从低层到高空形成深厚的低压系统,动力抬升条件强,同时西南气流向东北地区输送充足的暖湿空气,水汽异常偏强;另一方面,系统移动缓慢导致降雪持续时间长,因此出现明显的雨雪、降温过程。
这一次比较特殊的是,大气中层还有暖层,形成了“冷—暖—冷”的大气垂直结构,导致冻雨发生。
关于强降水等极端天气增多现象 气象专家这样说
问:为什么今年冬季降水偏多、偏大?
专家:根据省气候中心分析,影响辽宁省冬季降水的主要因子是秋季的日本海海温,日本海海温偏高有利于激发日本海反气旋,反气旋西侧的偏南风有利于将水汽带到沈阳,水汽条件好,降水易偏多。
今年秋季(9月以来)日本海海温偏高,有利于今年冬季降水偏多、强降雪过程多。国家气候中心CMA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动力模式结果均显示辽宁省冬季降水明显偏多。
鉴于影响气候的因素非常复杂,加之近期气候波动性增大,预测难度大,气象部门将密切监视天气气候变化,加强分析研究,及时对气候预测进行滚动订正。
问:为什么近几年大家总感觉极端天气出现越来越频繁?
专家: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暴雨洪涝频发,高温、干旱、低温冷害、雪灾偏重,热带气旋极端性增强,强对流天气多发重发,极端天气事件多发。
沈阳地区今年出现沙尘暴、强对流、大风等极端天气,11月出现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雪天气。
极端天气的频发与气候变暖关系密切,全球变暖使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加剧,极端天气变得越来越常见。
关于降雪天气
气象专家这样说
问:降雪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专家:降雪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气温低,二是水汽饱和,三是空气里有凝结核。雪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或水滴直接凝固而成的,也可说是云中的温度过低,小水滴结成冰晶,落到地面仍然是雪花时就是下雪了。
问:降雪量级如何界定?
专家:降雪等级标准通常是指在规定时间段内持续降雪或降雪量折算成降雨量为等级划分的标准。
以24小时降水量为划分标准,其中,降水量0.1~2.4毫米为小雪,2.5~4.9毫米为中雪,达到5.0~9.9毫米为大雪,降水量达到或超过10毫米为暴雪。
相关链接
何为拉尼娜事件
今冬是否会出现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被认为是有可能导致全球异常气候的重要原因。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拉尼娜事件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变暖趋势中的“冷插曲”。从历史数据来看,在多数拉尼娜事件达到盛期的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比常年更加频繁,且强度偏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较大。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今年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下降,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并于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在此之前,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发生了一次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历史上连续两年出现拉尼娜事件的相似年份是2011/2012年,2011年冬季沈阳市气温异常偏低。
预计今冬将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但其后期演变趋势和气候影响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鉴于影响气候的因素非常复杂,加之近期气候波动性增大,预测难度大,气象部门将密切监视天气气候变化,加强分析研究,及时提供滚动订正的气候预测。
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